日月潭文武廟前世今生

日月潭文武廟企畫組長:童萬益

水沙連 亂世英雄 

1684~1814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漢人入墾 撫番 

1821~1876

道光 咸豐 同治 光緒

興建水力發電

1919~1934

大正 昭和

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1945~1976

國民政府

350年前的水沙連 1684~1814  

1684 康熙二十三年 探究歷史文獻揭開神秘的水沙連
水沙連最早出現在官方記載
諸羅縣(嘉義)第一任知縣季麟光的台灣雜記,其中記云:「水沙連,在半綫(彰化)東山中、方數里,其口似井,水深而清,天將雨,潭中發響,水即混濁溢出。潭外番人以此驗陰晴」
1721 康熙六十年 朱一貴抗清  水沙連社酋長的起義

朱一貴抗清起兵,水沙連諸社酋長,率領起而抗清趁亂殺通事自此拒不納餉。
朱一貴(1690年—1722年),小名祖,福建漳州府長泰縣人,天地會成員,是清朝時期台灣首位大型武裝起義舉事者、清朝臺灣三大民變朱一貴事件的發動人。因為他姓朱,跟明朝皇族同姓,遂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舉事期間,定國號為「大明」,年號「永和」,穿上龍袍,登基為中興王,後人俗稱鴨母王、鴨母皇帝

1726 雍正四年 骨宗父子 藏匿頭顱的真相

骨宗事件,又作水沙連事件或水沙連之亂,邵族水沙連諸社因生活空間遭擠壓,遂以水社頭目骨宗和其子拔思弄、水里萬為首,對於平地漢人進行一系列出草獵首等行動。骨宗父子三人,搜出藏貯頭顱八十五顆,旣復擒兇黨阿密氏麻薯等二十餘番,亦搜出頭顱無數,皆押回
軍前,解省伏誅。

1786 乾隆五十四年 漢族與邵族的聯手追捕林爽文

林爽文事件,又稱林爽文之亂、林爽文起義,為清朝時期台灣的三大民變之一,是由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發動的一場抗清行動。。林爽文事件爆發,當地漳州人黃漢與邵族毛天福聯合追捕林爽文,攻剿小半天山,1788年事件平息後,黃漢獲賞並擔任水沙連六社的總通事。
隨著林爽文勢力大多屬於台灣漳州閩南人系統,率先攻打的鹿港、艋舺、北港、竹塹等地,卻多屬於台灣泉州閩南人地盤,雙方向來有宿怨,於是全台灣爆發大規模的漳泉械鬥,不少台灣泉州閩南人自組「泉州義民軍」紛紛自衛,配合清軍圍攻、抵抗以漳州閩南裔台灣人為主的林爽文勢力入侵家園。

首任黃漢、第二任黃天肥、第三任黃岱德、末任黃玉振
六社 頭社、水社、貓蘭、審鹿、埔裏、水裏 
頭社(魚池鄉頭社村)、水社(日月潭)、猫囒(魚池鄉中明村)、審鹿(魚池鄉新城村)、埔社(埔里鎮眉溪以南)、眉社(埔里鎮眉溪以北、含水眉社)

1814 嘉慶十九年  郭百年與埔里原住民的衝突

郭百年與水沙連隘丁首黃林旺、嘉義人許大用,以及臺灣府門丁黃里仁等,因覬覦埔里地區土地豐腴,而尚無漢人開墾,於是假借已故生番通事土目名義向臺灣府申請開墾。此後,郭百年開始率領眾人在水沙連一帶到處強佔土地開墾,並於埔里社屠殺當地埔里原住民。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六月,總兵傳喚郭百年等與事件相關者到郡城一起接受訊問;並將郭百年逮捕,戴上枷鎖,施以杖打;其他人被釋放。此外,官府也同時在水沙連南北兩路的入口豎立禁碑,分別為烏溪龜溝的「原作生番厲,不造漢民巢」及集集的「嚴禁不容奸入,再入者斬」,禁止漢人再度進入水沙連地區。後來,水裏社、埔裏社的原住民才開始能回到自己原本的部落,但是埔裏社從此衰敗。

水沙連二十四社原住民的勢力從此大幅衰落;社仔社因形勢所迫併入頭社,而貓蘭社亦併入水裏社;至於埔里社族人經浩劫死傷慘重,勢力衰退,再也無力抗拒埔里盆地北面泰雅族的攻擊,於是透過日月潭水社邵族居中協調,招請西部平原的平埔族群進入埔里開墾以同居共守,造成西部各平埔族聚落的集體大規模遷徙,但亦使原有部落逐漸消失

200年前的日月潭 1821~1876  

1821  ​道光元年 ​ 美麗的日月潭
日月潭最早出現在官方記載
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之遊水裏社記文中。在其所著蠡測彙抄一書中載有遊水裏社記云:「其水不
知何來,潴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為日月潭」。
1824 道光四年 ​ 日月潭最早的 漢人 宗教信仰 記載

王增榮與陳坑修築通往頭社的 水沙連古道,建立土地廟,今遷銃櫃改建成福天宮
日月潭文武廟前身  益化堂 龍鳳宮 推測道光年間 立廟  
日月潭1875年的照片,拍攝者應該也是愛德華茲,于雅樂稱為龍湖。地點水社  水沙連古道 第一碰到 番社 頭社

水社村 水社巷有龍鳳宮 北吉巷有益化堂

日月潭文武廟前身 益化堂 就是在這水社漢人聚落中 一間 民房 奉祀文昌與孔子 

山腳下 就是  由水沙連古道 進入日月潭 第一個 原民部落  頭社

1847 ​道光二十七年 ​邵族生病了

劉韻珂准許邵族招募佃人開墾,但此舉只是承認已發生的漢人違法墾殖,隨後漢人聚集建立防衛莊落稱為「五城」。隨著清朝的開山撫番政策,漢族大量進入五城堡,邵族因無法抵抗傳染病而大量減少。

1872 ​同治十一年 ​英國長老教會牧師甘爲霖抵埔里傳教 留下珍貴日月潭影像

英國長老教會牧師甘爲霖William Campbell,曾抵埔里傳教,於五月十六日,曾便中來日月潭遊賞
,而爲珠子山起了一個名子,曰珍珠島Pearl Islet。(未建水力 珠子山與青龍山是連在一起)

埔里牛睏山(牛眠山)教會,中央匾額為「耶穌聖教」、左側為「養靈所」、右側為「真神堂」

1875 ​光緒元年   日月潭第一間學校 正心書院

為了防範甘為霖牧師在日月潭珠子嶼(今光華島)上興建禮拜堂,總兵吳光亮在島上興建正心書院,命令在水沙連駐屯的丁汝霖與幕僚吳裕明、黃允元等人同時管理書院的教育事務,並教化邵族族人。
光緒元年(1875年)元月開始,同年11月完工八通關古道,以其功受福寧鎮總兵。三年(1877年)奉旨接張其光擔任臺灣鎮總兵。吳光亮亦為玉里協天宮開基者。
吳光亮部屬台灣巡道夏獻綸開山撫番時被指派開闢通往後山的中路,曾來日月潭巡視,欣賞這片湖水風光,認爲在珠子山應建一處書院。於是令駐汎的帶兵官丁汝霖,在珠子山上建置書院一處。丁汝霖應令以後,長四十八公尺,寬十公尺。又在光華島山坳建起一棟,長十八公尺,寬六公尺。合稱正心書院,主要教育水沙連化番,任過三年,隨丁汝霖去職,則廢校。

※正心書院   依規制 裡面應該奉祀文昌帝君與孔子聖像

100年前 日月潭水力發電  1919~1934

1919  ​​大正八年 ​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日月潭開始興建發電廠
日月潭作為臺灣唯一的巨大湖泊,環境幽雅,四周群山環繞、林木茂盛,隨著晨昏與雲霧的變化,
景色各具風情。這裡滋生著各種神怪傳說,湖水更是成為發電的資源。大正八年,臺灣電力株式會
社開始著手發展,但因為戰後經濟動盪,工程在三年半後暫停。隨著昭和四年政府對社債的保證支
持,以及昭和六年外債的成立,工程得以重啟。最終,電力供應不僅滿足臺灣全島需求,甚至還有
餘力。(取自玉島 碑文  白話 編譯)
1931 ​ 昭和六年 ​ ​珠子山 第二次改名 玉島 島上建 玉島祠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再度興工之際,日人在日月潭中的玉島興建神社,名為「玉島祠」,祭祀日本
女水神「市杵島比賣命」,以為日月潭的鎮護神,並祝工事成功,遂勒石紀事,述其始末。

1934 ​ 昭和六年 ​​ 月潭水力發電完工 龍鳳宮益化堂 遷建潭北

日月潭水力發電引濁水上游武界壩的水注潭 邵族族人被政府強制移居卜吉社(今日月村、即德化社);日月潭的漢人被強制遷到埔里、木屐蘭、水裡坑(社仔) 、員林、二水、田中等地。
原本潭邊兩座廟宇 得到台灣總督 小林造躋 許可 將 龍鳳宮 益化堂 遷建潭北興工四年,於二十七年竣工,基地面積零點五四三五公頃,建築物面積八十坪。奉祀孔子、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及從祀諸神,故統稱「文武廟」。

文武廟,建在青柏崙山頭上,高出水面約三百尺。由碼頭乘小汽艇約十分鐘,人力舢板約二十分鐘可達。乘小艇要抵山麓時,一眼可望到右側的青柏崙山頭,直伸潭中,翕蔚茂樹的垂影,橫抹在水崖邊際,輕舟划過,水波留影,大有「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邊」的感覺。 艇泊山脚,循水泥的石級路可登,筆直而無曲折,曰登天路,計有三百六十五級,直達廟前。居高臨下,可憑覽湖景,廟的四週,遍植櫻花楓林,蒼鬱蔚茂,頗爲深幽。 文武廟雖不怎樣輝宏,而却得樹木深幽之勝,門口懸有古聖參天的橫額,正殿中正中位奉祀孔子,右側爲關武聖帝,左爲文昌帝君,此便是文武廟名稱之由來。

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1945~1976

1945  ​​​民國三十四年 ​ ​​珠子山 第三次改名 光華島
民國三十五年錢昌照與劉文島連袂來台視察,曾遊日月潭,由錢昌照改爲光華島,劉文島非常讚成並
手書光華島三字橫額懸在島上,其寓意概取爲日月光華之意義。
1966 ​ ​民國五十五年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全台大興孔廟

為反制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對中華文化的摧殘,乃有民國55年11月12日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之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簡稱文復會)即因此於民國56年7月28日成立,先總統蔣
中正先生為會長,以發揚傳統中華文化與倫理道德為宗旨,鼓勵公私立文化學術機構從思想上、
學術上宏揚中華優良文化,並推行各項深入民間的文化建設與活動。

1968 ​ ​民國五十七年 ​​ ​改制 財團法人臺灣省日月潭文武廟

五十三年(1964),籌建招待所,越明年招待所落成,湖邊碼頭及登天梯也完成,水陸交通便捷,香客日增。五十六年(1967),管理委員會鑒於香客前來參拜的數量大增,廟庭及腹地狹小,而廟又已舊,亟需重建。於是在五十七(1968),將管理委員會改組為財團法人制,成立董事會,定名為「財團法人臺灣省日月潭文武廟」。董事會負責管理廟務,並推動重建工作。

1969 ​ ​民國五十八年 ​ ​先總統 蔣公 七次垂詢進度 指示建廟規制  關聖帝君 岳武穆王 合祀 

 本廟於民國五十八年間經第一屆董事會決議重建,承木業鉅子孫海先生派推土機支援整地,蒙先總統 蔣公蒞臨基地,垂詢改建情形,諭示「氣魄要大,廟埕要寬,並分前、後殿,前殿祀武聖關聖帝君、岳武穆王,後殿祀至聖先師孔夫子。」繼蒙前省政府黃主席杰,蒞臨視察並核定以「北朝宮殿式建築」,乃於是年八月十六日請林縣長洋港動土開工,重建工程於焉開始。先總統 蔣公前後蒞臨工地巡視七次,親切垂詢工程情況,亦承省政府陳故主席大慶、徐前秘書長鼐、省議會謝前議長東閔、台北市高前縣長玉樹、本縣林前縣長洋港、歐前代縣長樹文、新光人壽保險公司吳董事長火獅以及各界多所鼓勵與協助,為時三載重建完成,廟殿宏偉,配合日月潭湖光山色,暮鼓晨鐘氣象更加動人,聖跡流傳千古,指導支持協建諸公功德無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