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儀式通常連續一整天,從早上九時起直至晚上十時,除了午餐和晚餐的時間和短暫的休息外,其他時候幾乎完全是不斷的演出。這一連串的儀式在性質上大概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針對特定死者的靈魂的救度儀式,也可以說是功德儀式的核心部份。第二種為施食的儀式,它的對象乃是一般的餓鬼亡魂,而非某一特定的亡魂。功德儀式中加插施食儀式是體現了佛教的慈悲普及眾生的精神,表示佛法的救濟力量不只是局限於個別的靈魂,乃是具有普遍性的。由於兩種儀式的對象不同,它們乃是各自根據不同的儀式用經書。針對特定死者的各種儀式收錄於香花科儀內,而普施餓鬼的各個程序則是按蒙山施食科儀而進行。雖然如此,兩者的目的相似,都是為了超度亡靈,讓它們能夠轉生西天。由於兩者相輔相成,它們往往被結合而構成一個複雜的功德儀式,在朝天堂舉行的功德儀式便是兩者並用的。
香花科儀的內容如下。發關科:宣告將亡靈召來道場;啟請科:請佛祖和菩薩到道場;引魂科:引導亡魂進入道場;沐浴科:為亡魂洗去在地府所沾染的不淨;頂禮科:亡靈向佛和菩薩頂禮;造靈科:把亡靈安置於法場中;完懺科:表示儀式完結;還庫科:將庫錢送往地府;謝佛科:將神佛送回;過王科:做滿七時用,將亡靈平安帶過地府十王之殿;靈前七奉獻:滿七之時向亡靈奉獻祭品;除靈除服科:除靈指在滿七時除去臨時之靈位,除服則是三年喪服期滿時將亡者之靈從個人的靈位轉移至歷代祖宗共同的靈位。
以上是依據香花科儀整理出來的功德儀式的架構。但是在實地演出之際是有變化的,最重要的便是施食儀式的加插。我們在朝天堂所觀察到的功德儀式的實際程序是這樣的:從發關科至造靈科的順序與香花科儀吻合,但在造靈科之後有供養三寶,即是午供。午餐之後是誦經,連續整個下午,但其間又加插有入厝儀式,就是將死者的靈請入紙紮的冥宅內。誦經完畢後又有薦祖的儀式。晚飯後有施食的儀式,直到九點半鐘,此後才是完懺科、還庫科和謝佛科,一如香花科儀的順序。至於科儀中的過王科、靈前七奉獻,和除靈除服科,則因這一次尚未滿七七的關係而沒有舉行。
在朝天堂前演出的功德儀式的場地佈置主要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帳篷。篷內一端有一座七級的靈堂,中央放著死者的照片,而每一級上擺設著祭壇裝飾如燈、燭、花和香爐。靈堂前有一個半公尺高的平台,台上有桌子三張,座椅五張,施食的儀式將在這裡舉行。台下有幾張桌子排成一弧形,弧的兩端附近有電子琴、管樂器和敲打樂器(鑼鼓)。離開平台再遠一點的地方有長方形桌子,再往前是一張方桌,都是做法事時擺放祭品和法器用的,施食以外的儀式,即是針對死者個人的法事,都在台下進行。靠近帳篷出口處堆放了供死者用的財物,有紙紮的房屋、汽車、金銀山、佣人、視聽器材等等。至於帳篷的兩邊則掛滿了神佛的畫像,有佛祖、文殊、普賢、天神、達摩、羅漢、七仙、二十四孝子、關公、和韋馱。以上各種道具都在帳篷內。
帳篷之外,與平台成一直線的是一個用來焚化紙錢和疏文的火爐。離開帳篷更遠之處有三十多張餐桌,桌上全是信徒「贊普」(贊助普度之意)的祭品,是用來祭祀孤魂野鬼的。祭品有一千元一桌,由信徒認捐,廟方代為準備的,也有信徒個人隨意拿來的。祭品一概是素食,主要有飲料、食用油、餅干、糖果、水果等。距離帳篷最遠,但還是與靈堂和平台在同一直線上的是焦面大士和孤魂的靈位。進行施食之前,主行法師會帶領誦經團和信徒到這裡上香,並在它前面通過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