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棟橫雲‧雕樑聳瑰

        文武廟位處日月潭北面山腰,依山面湖,碧峰挺翠,湖光浩淼,氣象萬千,頗得地理之天成,形式之大觀,其宮殿堂闕更是偉麗壯美,莊嚴大度,是台灣寺廟建築中之巨構。

        文武廟初建於一九三四年,最早的文武廟是採中國南方式建築,闢有三門,牆面以磚造結構,屋頂採單簷硬山式屋頂,屋脊為拱圓形的捲棚式,左右並作燕尾式屋脊,脊上裝飾有許多剪黏塑像,廟前設有步口廊,立一對蟠龍石柱,對看牆右側入口旁嵌石雕青龍,稱龍牆或龍堵,左側出口旁嵌石雕白虎,稱虎牆或虎堵,符合古制「出將入相」之寺廟建築形制,舊廟建築格局雖不大,但是頗為精緻巧美,是早期台灣少數奉祀孔子的廟宇之一。

     早期的文武廟前,往潭畔建有階梯,用以上山朝聖,共計有三六五階,名之為「登天梯」。

此一天梯創建於一九四八年,一名登天路,其三六五級的石階是一年之數,文獻稱說是「從天梯上,大觀明海,真是蓬萊仙島,擬之世外桃源」,古人更曾留下好幾篇詩章,大加歌詠,有律詩也有絕句,其代表之詩篇如「雲梯百級世人行,好把心田用力耕,聖佛詩文須細玩,神仙訓誥要詳。僧讀貝葉三千卷,人醒晨鐘百八聲,共挽慈航天上道,同登筆岸悟歸程」,以及李學樵的「登梯上天」詩:「雲梯百級上青天,路得先登可望仙,不藉支磯石採返,槎程    海效張騫」等都為這座天梯留下見證。

     廟前天梯在環湖公路闢建時便拆除了,而舊廟也在一九六八年文武廟重建時拆除了,新建之文武廟則完成於一九七二年,於是年的一月三日舉行鎮座大典,新建完成的文武廟,其坐向是任寅向申兼甲庚寅,庚申分金,基地面積為一○、二二四公頃,建地面基為三、五○八平方公尺,計一、○六一坪,建築結構為採鋼筋混凝土,紅磚、檜木、觀音石等築建而成,而其建築格局則改採以中國北朝宮殿式建築,極為輝宏華麗,簡潔有力。

        新建完成之文武廟,其佈局分別有山門牌樓,大廟埕、拜殿、鐘鼓樓、中庭廣場、左右迴廊護室、武聖殿、大成殿及後山花園涼亭、廟前之景聖樓等。整個的建築是採明清紫禁城宮殿格局,規模宏大,佈局相當完整嚴謹,是由當年著名的澎湖匠師謝自南所設計。謝自南先生是早期台灣知名之大木匠師,他一九○六年出生於澎湖,一九九○年逝世於高雄,原籍澎湖,師承福建匠師葉籬,十八歲時修建馬公觀因亭,是其初次參與寺廟工程,馬公城隍廟為其早期代表作,一九五八年設計高雄三鳳宮而聲名遠播,使用北式屋頂裝飾,斗拱也受北式影響,廟左右置樓閣式鐘鼓樓,此形態成為一九七○年代台灣寺廟興建的主流,謝自南先生重要的作品有馬公觀音亭,澎湖通樑王爺廟、馬公城隍廟、高雄三鳳宮,日月潭文武廟,北港朝天宮大殿、北港朝天宮鼓樓及木柵指南宮凌霄殿設計,其中尤以日月潭文武廟最具代表性與典範性。

        文武廟的建築特色,除了是採用台灣少數的宮殿式建築之外,其整座建築特色,除了採用台灣少數的宮殿式建築之外,其整座建築是由若干單棟建築規則的排列組合,形成一組龐大的「口」字形建築群體,再將重要群築依序排列組合在東西縱向的軸心上成一直線,最重要的正殿則置於龐大口字形群築的正中,次要建築則呈左右對稱的安排,包圍成「回」字形的佈局,整體的氣象方正而嚴肅,與北京紫禁城的佈局非常相似,再者文武廟的建築採用十分高大的台基,較一般寺廟的台基更為高大,殿堂依序而築,愈後愈高,順台階漸漸上升,讓殿宇處於十分醒目的位置上,充分突顯出文武廟的壯麗與重要,彰顯莊嚴肅穆的神聖氣氛。